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千分一公益网

 找回密码
 点这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55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10.24《南方日报》凤凰助学行记:那件叫慈善的事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24 22:10: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凤凰助学行记:
那件叫慈善的事儿


    当车驶入东莞市区时,熟悉的喧嚣声再次袭来,街道上行人嘈杂、车辆拥挤,空气中弥漫着灰尘的味道。打开手机,微博上满是令人心烦的消息:谁谁谁道貌岸然呐,谁谁谁大放厥词呐。闭上眼,便真觉得恍如换了一个世界。
   本月17日至21日,我们随着坤叔前往湖南凤凰助学,五天里,上山下乡,跑完了凤凰县一大半的乡村,几十所学校,见到了几百个山里的穷孩子。对于第一次走进大山的人而言,这是一趟纯粹而充满体悟的旅程。待回到都市,再看着身边的浮躁与喧闹,竟有些无所适从,只觉得有些话语如鲠在喉。

读书本身就是目的
   


    为了寻找一个叫龙友的受资助小孩,我们驱车来到山江镇的板建业小学。这是一所只有三间陋室、一名老师的村级小学,我们抵达时,龙友并不在校,只有十几个六七岁的孩子在教室之间疯跑乱串。他们大都头发蓬乱,偏小的衣衫布满了泥污,可是眉眼间流露出的灵气,让人喜怜。
    他们并不在受资助的名单上,坤叔仍给孩子们分发了糖果和新棉衣。糖果不多,我们只能给每人分几根棒棒糖和几块饼干。很快,孩子们便蜂拥过来,争抢我们手中的食物,一块饼干被掰碎成几块,落入几只黑乎乎的小手中。一个小姐姐急忙寻找弟弟,“快,带他们去找龙友,就有棒棒糖吃!”于是拽着弟弟往人群中挤。
    我并不愿用“贫民”来形容这些天真的儿童,但这个词却在那一瞬间跃入我的脑海。我们有时自我安慰地想:山里的人世世代代都在山里,没怎么见过热闹的世面,不晓得攀比,因此也不觉得日子有多苦。这或许并不假,只是这些孩子必然是见过棒棒糖和饼干,知道这是好吃的,稀罕的,否则怎会如此争抢这些城里孩子的寻常食物呢?你能说他们不苦吗?
    板建业还不是凤凰最穷的山村。最穷的,是临着贵州的米良乡和柳薄乡,由于时间仓促,我们此行并没去到。坤叔说,那里岂止是家徒四壁,简直是家徒零壁。
当贫穷和童真最真实地展现在你面前时,你无法不动容。那么,助学是为了什么?让山里人脱贫致富?或是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出人头地吗?
    若这么想,便真是过于狭隘了。我有时简直怀疑,正是这些宏大的设想和口号,让普通的你我对于所谓的慈善事业望而却步。
    在坤叔的眼中,助学的目的只是让每个孩子不因贫穷而读不起书。而读书的目的,也并非求你改变命运、光宗耀祖。读书本身,就是目的,甚或你能从读书中获得一点点快乐,那就更是善莫大焉了。我举双脚赞同这样的说法。

平凡人的慈善


    在去往千工坪乡的一条山路边,我们见到了石春花四姐弟和他们的外公。这是个破碎的家庭,孩子母亲的第一次婚姻,丈夫车祸离世,留下了一个“遗腹子”;第二次婚姻,有了石春花四姐弟,丈夫却又因事入狱。如今,母亲在外打工,年过七旬的外公要照料4个孩子,12岁的石春花得一边耕田一边上学,才能帮着家里维持生计。
    我们和孩子们聊天,“平常打架吗?”10岁的石春香略带大人气地瞪着弟弟说,“就喜欢调皮捣蛋,不打他不听话。”弟弟乐呵呵地蹦着,突然把姐姐往里一拽,“有车来啦,姐姐!”
    在孩子的家里,小孩的资助人给外公递过生活费,随行的助学者也纷纷解囊,一百元、两百元地往外公手里塞钱。没有人留下姓名。
    这个助学团队,对于参与者的经济条件要求并不高。小学和初中,每学期资助400元,高中时升至1000元,若上大学,再资助第一学年的学费,整个算下来,最多两万元。
    这实在是一支由平凡人组成的队伍。我们同行的36人,有的是企业白领,有的是退休工人,有的是刚毕业的学生,月薪不过一两千元,几乎没有一个是所谓的大老板。在坤叔团队2000余人的人员结构中,职业分布亦是如此。绝大部分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极少数是小企业主,所谓的富豪只有个别人。
    他们参与助学,只是有感于山区孩子的贫穷与艰辛,以及对于坤叔助学模式的信任。你无法想象,当你看见大山的青翠宁静时,再一转眼便是一户户家庭的残檐破壁;当你耳闻孩子的稚巧童声,低头便是水灵灵的眼睛下衣衫不整。很多人第一次走进大山,便立时决定资助一名小孩。两万元——能给孩子带去几年的快乐——放在城市,不过就是房子少了几平米么?
    别把慈善和爱心想象得多么遥远和伟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就如坤叔的助学理念:没有人富得不需要别人帮助,也没有人穷得帮助不了别人。

行动比抱怨更重要


    在我并不长的记者采访经历中,需要和三教九流、各色各样的人群聊天,有时只是出于职业的需要。但我却发自内心地喜爱和那群同行的助学者们交谈,在那个驶往凤凰的漫长夜晚,晃荡的绿皮车上,我体验到一种久违的温暖。
    这群人职业不同,性格各异,放在平常,有些缺点或是我所厌弃的。但奇妙的是,当所有人为着一个纯粹的目的共同前行时,人性中向善的一面不再被收敛隐藏,这便让人感到温情。我相信,人性中善恶各有其面,只要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环境中,人性之善便能自然展现。
    因为信任,不能亲赴山区的助学者愿意将孩子的生活费交给坤叔,委托他送给孩子。因为信任,陌生的助学者之间能引为同道,亦能坦然相对,谈笑风生。
    相反,因为不信任,年迈的坤叔只能年年穿越千里,走山串乡,亲手给一个个孩子送去钱物,而不愿选择更为便利的方式,将钱直接汇到一些公益组织的账上。因为不信任,人性之善被压抑,看见小女孩被碾压、老人被撞倒,也没人敢于上前帮扶。
    社会不是没有爱心,而是缺乏信任。你我皆平凡,所能改变的,唯有做些真真切切的实事。我记得公益行动“老兵回家”的发起人孙春龙的一句话,“这个社会不缺少抱怨,缺少行动者;也不缺少爱心,缺少对爱心的尊重和唤醒。”
    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太多的口号和作秀。我听见一些人讲扶贫的故事:某某单位带着几万元来扶贫,光吃喝就得花掉几万元,回去还假装做了多大的善事。看见有人指着路人的鼻子质问,“你为什么不救人!”我心里想,得了吧,嚷嚷啥呀,一些伪道德的家伙。
    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小事。找个周末,亲自去趟山区,和孩子们聊聊天;走在路上,身边的人踉跄了,上前扶把手而已。
    我相信爱心是能够传递的。我仍然记得在凤凰的那个傍晚,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我们的车穿行在颠簸的山路上。坤叔递给我一条新收的短信,上面说:“好多叔叔阿姨来学校,可人群中没见到您的身影,盼着新学期能见您一面,可您怎么就没来看看我呢?”我再抬头,坤叔的眼角已经在泛泪,车窗外,炊烟四起,山色迷离。
    几年前,凤凰的熊远星和熊远梅兄妹或许也想着给坤叔发条类似的短信。如今,他们在坤叔团队的资助下,已经从东莞的一所中专毕业。熊家兄妹和这所学校里其他受坤叔团队资助的孩子,成立了一个千分一小组“载益启”,已经开始资助两名凤凰的贫困儿童。

                                         南方日报记者 李书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22:15:42 | 只看该作者

      上周,65岁的坤叔第91次踏上凤凰助学路。跟随一周的采访中,记者有无数感动,最为触动的却是这个脸带微笑的女孩。
    湖南省凤凰县林峰乡,蒋明珠在外婆破烂的屋子内,始终一脸笑容。此前,明珠家被大火烧得一无所有,所幸人无恙。父母外出打工,明珠与70多岁的外婆相依为命。后来,外婆家也发生了火灾。即便生活艰苦,明珠与记者交谈时,言语非常得体,而且总是面带笑容。

            
                                           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摄影报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千分一公益网 ( 粤ICP备15081700号-2 版权所有©东莞市鸿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4-5-6 18:28 , Processed in 0.1554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