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千分一公益网

 找回密码
 点这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1026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莞屎报的《凤凰助学变形记》(一切善良正直的人们, 警惕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9 22:1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凤凰助学变形记
走出古城,到东莞接受资助半工半读
本报记者 梁坚 见习记者 李亚坤


    3月27日,坤叔说“我越来越感到一种孤独感”。


  2008年1月,17岁的龙贵安放弃每学期2000元的助学资助,主动退学。

  2006年,他作为东莞著名慈善团体“坤叔助学团”的一名资助对象,从偏僻的湖南凤凰古城来到东莞,接受在联合技工学校的半工半读教育。 

  “坤叔助学团”负责人“全国助学大王”张坤曾对媒体称,在东莞的半工半读模式对凤凰学生来说是“‘舒坦的’、‘神仙般’的生活”。

  但据“坤叔助学团”内部人士透露,2006年第一批26名凤凰学生现在只剩下14名,2007年入校的70余名凤凰学生也纷纷退学,有的班级退学人数已经过半。

  这些半工半读的凤凰学生为什么要退学?东莞慈善组织发起的“半工半读”助学模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凤凰”逃离

  “欠学校的钱要打工半年来还”

  2008年3月23日下午5点半,龙贵安终于从东莞伸东电子厂里走了出来。

  他一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此间不可以离开岗位,也不可以开通电话。穿着蓝色工装的小伙子面容憔悴、黝黑,身形瘦弱。

  2006年初,龙贵安接受慈善名人张坤的建议,让他离开凤凰到东莞联合技工学校尝试半工半读。龙贵安快初中毕业了,但成绩不好。他也不想再读高中。 “听说来东莞每月能赚800块钱还能读书,我就来了。”

  龙贵安成为26名首批来莞半工半读的学生之一。他学的是数控机床专业,但2008年1月,龙贵安坚持退学。

  龙贵安说,他仍然很喜欢数控专业,但他实在无法在学校呆下去了。“上课我听不懂,完全跟不上,也就厌学了。”

  龙贵安听不懂的课都是理论课,龙贵安觉得那些根本没用。他找到自己的叔叔,希望能在浙江打一份工,最好还是搞“数控”。他认为在工厂里做学徒比在学校学到的会更多。不过,龙贵安现在还不能离开东莞,因为他要偿还欠下联合技工学校的学费。两年下来,他一共欠了3700元学费。

  “坤叔助学团”探索的半工半读模式并不是免费教育。2006年,张坤向媒体解读东莞半工半读模式时称,每年受助学生需向东莞联合技工学校交纳4000元左右的学费。“坤叔助学团”每年为学生资助2000元。学生每年有半年时间在打工,可以赚到5000元。根据这种计算,张坤乐观估计:“除掉4000元学费,每个学生每月甚至有500元的零花钱。”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乐观。

  首批26名学生刚到东莞就被派往工厂里打工。龙贵安第一个学期打工只赚了2000元。交了1200元学费后,他只剩下800元。800元他需要维持整整一个学期。

  两年后的今天,“坤叔助学团”的官方说法是,每个学生每月可以从学校支取350元的生活费,然而凤凰学生们为了节约每月只用150元。

  因为是半工半读学生,且年纪小没有身份证,龙贵安等学生的打工工资很低,他说他每月也就800元左右,却要干着少年们无法忍受的长时间工作。2006年,龙贵安才15岁。

  龙贵安勤工俭学时,在伸东电子厂打工。两年后的今天,他又回到这家工厂,主要负责做电插头。据工厂工人透露,这可能是工厂里最轻松的工种。龙贵安此时已是正式工人,工资从800元/月升到1200元/月左右。

  退学后上班头一个月,龙贵安赚到1000多元。他非常欣喜地购买了他人生第一件奢侈品——一台600多元的手机。他为退学后能够赚到这么多钱感到开心。

  “欠学校的3700元,我大概半年后能还清。还清后,我就离开东莞。”龙贵安说。

  事实上,所有受资助的凤凰学生,都欠了联合技工学校数千元学费。学校从没有催缴过。有相当一部分退学的学生至今仍欠学校大笔学费。有的则是张坤代理偿还。

  龙贵安执意自己还。“我跟张伯(张坤)十几年的感情,我不可能不还钱就走的。”龙贵安说。

  龙贵安对张坤仍然心存感激。小学二年级时,他就被坤叔(外界称呼张坤的说法)资助。然而,他却最终“辜负”了坤叔的期望。

  起初,龙贵安和同学们到东莞是兴奋的。他们许多人平生第一次坐上了传说中的火车。繁华似锦的城市让他好奇而又振奋。坤叔带着他们去看海,去逛东莞的大街。原来“楼是那么高,原来街可以那么繁华”。他们那时甚至有梦想要在东莞常住。

  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认识这城市,就被安排到工厂里打工。

  去年,龙贵安等人被安排到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每天工作10到13个小时,“每天就在流水线上疯狂地干活。”龙贵安终于忍受不了这种生活,想到逃走。

  2007年国庆节,龙贵安和另外3名凤凰籍同学拿了一个月的工资1800元离开东莞。走之前,他还了学校一笔账,留下400元,踏上归家之途。“当时想着走了就再也不回来了。”龙贵安说。

  但回到家里,龙贵安只呆了几天,就又回到了东莞。“父亲和后母天天吵架,本来对我很好的后母走了。我不知道在家里还能干些什么。”

  龙贵安的母亲早亡,他还有两个妹妹正读小学。在东莞的每一晚,他都想着能给妹妹寄钱回去。

  前天,龙贵安的小妹又忍不住给哥哥打电话要钱。龙贵安在电话这头,沉默了。最后他说,他会想办法的。但现在他也没给小妹寄钱。

  “如果在学校我更没有钱给她。这也是我出来的理由,再过一阵我就真的能给妹妹寄钱了。”龙贵安眼中闪着泪花。

  一场网恋她去了北京

  离开学校的还有凤凰姑娘龙兰香。

  传言说,她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北京的网友,那个网友给她寄了500块钱路费,让她到北京和他一起生活。她拿了钱还就真去,结果被坤叔助学团的人搭救回来。她的同学说她是一个漂亮的女孩,身材高挑。

  张坤也承认,学校里有两名少女被男人带走了,这其中也包括龙兰香。资助者团体也把这个网恋故事当成一个危险信号。他们认为城乡的巨大落差终于应验出坏消息。农村的淳朴少女迅速被城市的欲望瓦解。

  张坤则认为,这是因为凤凰女孩都是苗族姑娘,十六七岁就可以嫁人,所以不觉得这么走掉有什么问题。张坤说那些“拐”走女生的男孩也都是打工的。他曾规劝那两个女生,要学会做“公主”,即使找,也要找好的。但没有作用。

  学生们流传龙兰香被解救后被学校介绍到东莞的一家工厂。但记者电话联系到龙兰香的时候,她正在北京。电话号码据说是其网恋男友的。

  龙兰香并不承认她在网恋,北京的神秘男子只是她的老乡。她说她于3月中旬到达北京,在一家酒店上班,收入和在东莞的工厂里打工时差不多。

  龙兰香的母亲出走,妹妹小学辍学,一家仅靠父亲种几亩薄田为生。初中她只念了一个学期。张坤为她带来了念书的机会。可上了技校后,这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女孩子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高等代数和机械制图,我都看不懂,我担心学4年,什么都学不到。”于是她开始上网聊天来解除心中苦闷。最后终于赶去看北京的天空了。

  “没地儿去才在这里”,她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加入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22:20:24 | 只看该作者


很多凤凰学生心理迷失,纷纷退学



3月27日,东莞联合技术学校,学生一边学习,一边与机床为伴。

 本版图片由见习记者 潘慧 摄


  “凤凰”迷失

  在校只为父亲的遗言

  还有一些孩子在走与不走之间徘徊。比如长相甜美的女生龙爱意。

  龙爱意至今仍有一个梦想,在东莞赚钱,给家里盖房子。

  龙爱意的父亲和大哥身体不好,父亲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二哥只能在建筑工地做苦工,二姐患过脑膜炎,二妹和母亲做小生意每天能挣二三十块钱不错了,小妹还在勉强念小学。

  龙家为龙爱意能留在学校作了巨大牺牲。

  2007年7月份,龙爱意给家里打了几个电话,总也打不通。

  等打通了,大哥跟她说,父亲居然可以自己去逛街了。

  龙爱意在电话里小小地欢呼了一声,以后的数月里她心情开朗,学习也分外用功。她并不知道那个电话不过是个谎言。

  2008年1月,龙爱意寒假回家。却发现病床上已经空空荡荡,堂屋中央父亲照片高悬。父亲早在7月的那天去世。

  “我一个星期没有和人说话。”龙爱意说。她怪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做子女的责任。

  “如果我初中一毕业就出来打工,每个月挣几百块钱,总还能把钱寄回家,让父亲享福。”她说后悔莫及。

  于是,她不想读了。可家里人不同意,他们欺瞒龙爱意的唯一理由就是让她在东莞呆下去。原来,龙爱意父亲在临终交待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一定要爱意读下去。

  半个月前,与龙爱意一胎而生的二哥从一个建筑工地的5楼摔下,万幸的是他抓住了栏杆,但是肩上扛的一根钢管从5楼坠下,将人砸伤。这笔医药费二哥要承担一半,今后二哥的生活就是还债。

  此时的龙爱意,必须扛起家庭的所有希望。于是龙爱意基本不逛街,来东莞两年,她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到底有多大。她总是穿校服,努力抵挡漂亮衣服带来的XX。

  她每个月只花100多块,剩下的钱全部寄回家。

  可她不想告诉她的家人,学校里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课上了不到一年就停了。每学期读书时间只有两个月,她不知道没有基础文化,人生会怎样。

  他没想过未来能做什么

  龙爱意等女生还对未来有一丝希望,但很多男生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开始修剪一些古怪的发型、穿古怪的衣服。发型还算正常的欧伟平说,他没想过未来能做什么,他没有这个资格。

  欧伟平家中贫困,他四五岁就忙农活。很晚读书,17岁才读到初三,成绩不好。比他大两岁的哥哥成绩好,读书改变命运的重担交给了哥哥,如今哥哥已经考取了湖南师范大学。因此他也放弃自己读书的希望。

  中考成绩还没下来,欧伟平就来东莞半工半读。2006年9月,他在工厂里负责用呛鼻的胶水粘箱子,一天工作13个小时,两个月才赚1000多元。苦了之后就是无聊的上课。对欧伟平而言上课是最没意思的时候。他说他每天就是8点起床,上课,然后就是等着放学,晚上10点多睡觉。身上又没有钱,不能出门,什么也干不了,就是这么过。

  他已经习惯这样的日子。问他有没有想过未来是什么,他张了张嘴,一脸茫然。

  “新选择比半工半读好很多”

  3月24日的湖南长沙,春光明媚。龙慧和同学们一起,从长沙出发,去韶山春游。龙慧现在在长沙一家学校学幼师专业。现在她每天面对乐谱、画板,学习弹钢琴、跳舞、唱歌、画画。

  曾经,龙慧只能在东莞面对她完全不喜欢的数控车间。

  2006年初中毕业前,龙慧曾希望去做导游。但张坤告诫她,导游是青春饭,不如技术过硬。

  后来龙慧终究不能接受这种安排,她与另三名女生找到了读幼师的机会,于是退学。现在她们继续接受张坤的捐助。她的下一步愿望是毕业之后,一边工作一边读大专,她认为她现在的选择比半工半读要好很多。

  学校紧急

  心理干预

  3月23日,东莞联合技工学校5楼的一个教室。

  受“坤叔助学团”资助的30多名凤凰学生受邀在这个教室里参与一个“青年联谊活动”。

  但凤凰的学生们并不知道这是一个被精心伪装的“紧急心理干预”现场。

  这场心理干预的策划来自“黄金组合”白领俱乐部和“坤叔助学团”。吉尼是“黄金组合”的成员。她说根据对凤凰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在东莞半工半读的学生很多出现迷失方向的心理困惑。

  吉尼承认,正是该校爆发退学问题才导致“坤叔助学团”、“黄金组合”等慈善团体发起补救性的心理拯救措施。

  吉尼认为,凤凰学生出现的问题,不是一次两次活动能解决的。

  “凤凰”困局

  副校长:

  无法保证学习时间

  东莞联合技校副校长刘卓雄承认,现在的半工半读模式是有问题。他认为,最好的模式是半工的部分与学校专业有关。但现实是学生都在做普工。

  “尤其是学模具的,学生必须取得级别证,工厂才敢让你操作。”刘承认,半工半读的模式,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现在他们最迫切的需要就是钱。这是最大的问题。”

  因此,在东莞联合技校半工半读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工厂里做普工,课本总是上到一半就无法上下去。连教师也不知道该如何给他们上课。

  刘卓雄曾经到工厂里去看过学生,他说他们的打工生活是很辛苦,但是学生本身也要担负一定责任。他说,有的农家孩子吃苦精神还不如城市人。前几天,一个在横沥某电脑零件厂“半工半读”的学生被工厂给送了回来,原因是睡过了头,迟到了两个小时。还有两个女孩子因为上班的时候讲话,也被退回到学校。“我们只得重新给他们找工作机会。”

  他认为流失的一部分学生是吃不了苦,还有一部分流失的学生是从农村来到城市,受不了XX。东莞市联合技校现在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制作等多个专业,但是来自凤凰的女孩子几乎全部被安排在了数控班学习。刘卓雄说,他们的数控专业比较好,另外,并不是谁想学什么专业就学什么专业,得服从学校的统一安排。他说,“不能所有的人都去学服装设计吧,服装设计也开不了那么多的班。”

  张坤: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3月27日,张坤从湖南凤凰回到东莞。他这回又带了三名女孩到东莞联合技工学校上学。

  今年3月15日,张坤带着大笔助学金去凤凰,这是他10年来第60次到凤凰助学。据说张坤十多天来天天在哭。最让他伤心的是叫吴雪梅的同学。

  吴雪梅成绩优异,但上完高一上学期就停学了,因为她凑不起生活费。为了生存她在腊尔山镇卖油。张坤于是将吴雪梅带回了东莞读技校。

  张坤不觉得凤凰学生半工半读的模式有任何反思的必要。

  张坤说他自己当年也是半工半读出身,当时每学期也就赚6元钱,但现在这段经历却促成他成为天海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他认为,半工半读可以修炼意志,这些凤凰学生也能做得到。

  张坤承认有学生退学。但他认为,退学的学生是因为目光短浅,是因为凤凰当地文化不重读书的结果。

  “他们都想早一点打工。在他们看来一年赚一万元是天文数字。所以他们要出去。他们不会想未来。”张坤说。

  张坤承认,让一些女孩子去读模具、数控也许并不合适,但学校还可以开其他课程解决问题。

  “不是说读这个专业就一定限制了你。他们在这里读6年等于是拿一个大专的学历,这个学历给他们去从事其他行业一个机会。”张坤说。

  张坤认为,他没想出比半工半读更好的办法,比如对吴雪梅而言。 

  说这些话的时候,吴雪梅在旁边低头不语。

  这位可能考上大学的孩子现在必须放弃普通高中,进入技校。

  张坤不认为这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办法,于是他帮记者问了吴雪梅一个问题,来东莞读技工,她是否觉得可惜。

  一直沉默的吴雪梅终于说了一句话:“我心里是真的想读普通高中。”

  然而按照坤叔助学团的最高资助标准,高中阶段的受助学生每年可获得2000元。现实是吴雪梅靠这2000元是无法完成大学学业的。

  而张坤却不能再给她更多钱去“包”她上大学。

  “很多资助人已经说了,我们的资助金额太高了。”张坤说,“这个标准早已形成,它无法随便为一个人改变。”

  后记

  张坤只承认有7人退学。与学校和助学团体、在校学生提供的数字相比,少了一些。“坤叔”助学团发展800名热心慈善者,在凤凰助学10年,资助的贫困孩子1300多名,其中90多人上了大学。张坤及其团体的行动和精神值得社会广泛尊重与肯定。

  我们调查联合技工学校凤凰贫寒学生的退学问题,是对现行助学模式、教育形式的审视,这个为凤凰、广西贫寒学生准备的助学模式有没有改进的可能?为什么现在中国助学到了最“孤立”的时刻?下一节张坤会讲述他的困境。这也是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共同困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加入

x
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22:26:58 | 只看该作者
张坤:从没像现在这样孤立

梁 坚 李亚坤  


  张坤说,他越来越觉得孤立 见习记者 潘慧 摄


  ●“我们以为捐几十元就能改变人家的命运,没想到出现这种助学的尴尬。”

  ●“我作了无数次报告,下面东莞企业家泪流满面,但要捐款的时候,没有一个捐。”

  ●“国家‘两免一补’后,中国蔓延一种思想:不存在辍学了,也不需要助学了。”

  ●“所有的慈善组织都免不了腐败的可能。”

    

  从湖南凤凰赶回东莞时,张坤一脸疲惫。这一次他带来了3名失学女孩去东莞联合技工学校就读。他没想到,他想尽办法去资助的女孩吴雪梅会说,她更想读普通高中。

  张坤并没有答应吴雪梅的要求。因为他没有足够的钱,也不想破坏“坤叔助学团”的规矩。

  几块钱改变不了命运

  “坤叔助学团”的规矩是长期磨合定下的。高中阶段每学期给一个凤凰学生2000元学费补助,生活费每月100多元。

  “尽管如此,人们说我们对凤凰学生太好了。每月资助100多元太高了。东莞还有资助广西学生的项目,说是每人交28元。广告上宣传,只要28元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28元连件衣服都买不了,能改变谁的命运?”

  张坤说,很多慈善助学的人把自己捐的钱看得太伟大了,以为每月给一点钱就能给人家带来多大的好处。

  张坤承认,这是多年来他们的宣传失误。“所谓多少钱就改变命运”的宣传是让人不在乎给钱,但现在却导致他们没法多给孩子钱。“吴雪梅只是我们从20个人里挑出来的一个,还有19个人我们根本没办法帮他们。”

  张坤认为,现在要让人向慈善事业捐助太难。助学这么多年,张坤说:“我作了无数次报告,下面东莞企业家泪流满面,但要捐款的时候,没有一个捐。”

  “很多人只是为了一种爱心宣泄。”张坤认为很多人搞爱心都是有功利心的。如果没有人拍照,很可能把捐的钱追回去。

  张坤承认,他自己也曾投机过,是因为去凤凰久了,感动太多了才能助学到底。

  “两免一补”后

  助学关注度降低

  尽管如此,张坤的助学队伍里,已经有人疲倦了。他的“坤叔助学团”已经有10个人离开了。

  凤凰当地曾给张坤一个名单。名单上有24000名特别需要资助的学生。在当地有70%的孩子不能上高中,90%的孩子不能上大学,还有40%甚至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张坤说,现在国家推行“两免一补”政策,当地的这一数字缩小到16000人。

  “于是中国蔓延一种声音,说因为‘两免一补’,学费没有了,辍学已经不存在了,不需要助学了。”张坤说,“这让很多人不再助学了。我们助学这么多年,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孤立。中国没有媒体关注‘两免一补’后的乡村孩子到底能不能上学。”

  最近一次到湖南凤凰时,张坤带着助学金去问一所小学校长。校长挥手说,因为有了新政策,所以这里已经不需要助学了。张坤掏出写有15个孩子姓名的名单,问这些人还要不要钱。校长接过一看,连说这个要,那个也要。最后一个也没有拒绝。

  校长的理由是,这些孩子虽然可以交学费,但是他们家太穷了,没法活命又怎么上学。

  “其他慈善方式

  不能杜绝腐败”

  于是,张坤主张将没法活命的孩子送到东莞来学技工。

  有人质疑,张坤为什么不将他的团队升级,建立基金会,向市民甚至海外谋取更多资金支持。这样就可以帮助如吴雪梅这样希望读普高的孩子。

  但张坤拒绝了。“现在中国的慈善组织99%以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且所有的慈善组织都有腐败的可能。”

  张坤认为,“坤叔助学团”是一对一的方式助学,助学者资金直接发到每一个孩子手上,所以可以做到零腐败。

  他说,如果他要做基金会,恐怕也很难逃脱腐败猜疑,而中国民间组织信誉本来就很低,一旦被怀疑就很难生存。

  张坤还有一个担心,就是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受到政策限制。他说,如果他现在去募集资金,那么就是非法组织。

  助学当肯定 模式需研究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

  首先,对于张坤先生的助学精神及其行动,我很尊重。他开展半工半读模式来帮助孩子们读书,这个出发点是好的。

  将湖南凤凰的学生带到城市里来,本身问题并不是很大。也许有人说,让这些农村孩子一下进入城市,向他们暴露城乡差别是一种伤害,但是我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不断前进的,不管是不是凤凰的少年,他们迟早要面对城市,到城市里来自然就要面对各种差异。这不应该是助学者来担负责任。

  问题是把孩子们带来了,应该怎样去善待他们。在工厂里超时工作,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这当然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具体的方式方法应该研究、改进。

  关于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后,是否出现如张坤先生所描述的情况,则需要研究。我没有调查不好多说。只能说,这个问题需要区别对待、区分地区对待。对于一些特别贫困的地区,只免去学费等措施,在助学效果上是不够的。

  NGO完全可以处理腐败

  ——广东著名维权律师,珠三角NGO(非政府组织)研究专家唐荆陵

  我们在观察广东助学活动的时候,也曾考虑过用半工半读模式来解决助学问题,但是最后发现这并不合适。将农村孩子送到城市里做一些工作,可能比他们原来严酷的生活要有所进步,但是他们到了城市后,其要求的权利与视野也会发生变化,他们的参照系已经变成了城市,因此会有更多的诉求。半工半读反而可能强化他们的自卑感、不公正感,增加他们的心理创伤,对于他们的成长反而不利。我们没有理由让这些孩子加强二等公民的感觉。

  当然这还牵涉到许多法律问题,比如用工时间等等,这些都是很难杜绝的弊端。

  我们非常理解张坤先生现在的处境。他的处境也是中国许多个人、小团体慈善事业共同面对的问题。但是,他探索的这一新模式却是值得讨论的。尤其是他认为发展NGO可能必然导致腐败危险,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事实上,NGO组织在预防腐败方面已经有很多优秀的经验,也有现行的办法。比如将所有专职人员的财产定期公开,组织账户的财会制度及用度定期公开,这完全可以做到杜绝腐败。

  因此我认为张坤先生的助学模式应当适当调整,这会更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半工半读”未经批准

  记者从东莞市劳动局劳动监察科了解到,目前技工学校的“半工半读”方式并没有经过劳动部门的批准。

  该名工作人员表示,学生在打工期间,也要严格执行《劳动法》的规定。如,未满16岁的儿童不能进厂打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8个小时、加班不能超过3个小时、工资不能低于800元等。

  记者还采访了东莞市教育局,一名曾姓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里(不包括技工学校)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一个学期学习,一个学期打工,并且是零学费。学生在工厂里的待遇也遵照《劳动法》的规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加入

x
4#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22:29:06 | 只看该作者
线很累 风筝也很累
张晓明


  两年前,面对媒体,全国助学大王张坤曾用“舒坦的神仙般的生活”,来形容凤凰学生在东莞的半工半读的日子。(今日本报A04A05《“凤凰”助学变形记》)

  两年后,却有不少凤凰孩子态度决绝地放弃了“神仙生活”,选择离开。留下的孩子也大多迷茫,对未来缺乏信心。

  直到今天看来,半工半读仍是一个很棒的助学模式。张坤和他的助学团队为此数年努力,但所有人忽略了一个问题,为这些孩子安排的未来,是他们想要的吗?

  这些孩子被带离乡土远离熟悉进入陌生,人都是有欲望的,小孩子也不例外,甚至会更加强烈,城市繁华刺激着他们心理的落差;他们都被要求去读模具数控专业,不管喜欢不喜欢;流水线上的工作辛苦单调,而且没有技术含量。这些孩子因此惶恐、失望,加之没有及时的心理抚慰。于是,不在沉默中变态,就在沉默中变坏——有人孤独自闭,有人留起怪异头型。

  受张坤资助的龙香妹曾这样叙述内心的感受,“有时接受别人的帮助是一种负担,很沉。他越是好,我的压力越大。恩无法报,这种想法很折磨人。和他的谈话中,我感觉到我们是风筝,而他是长线,风筝很潇洒,线很累。”

  但如今,线很累,风筝也很累。有的飞走,有的选择另外的飞行轨迹,自己去打工或去做幼教。

  “凤凰”助学变形的尴尬,告诉我们对贫困者在物质帮助之外,内心的关照同样重要。要尊重他们,给他们起飞的力量,但不硬划飞行的轨道。
5#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22:32:54 | 只看该作者
诸叛道的黄昏
凤凰助学变形问题的真正意义说给坤叔听


         最近看到在凤凰助学10年的张坤先生在阳光网上发表了许多文字。当然一些文字用词很夸张,很恶心。看得出他很愤怒。
      张坤先生似乎对一家《东莞时报》很不满。理由是这家报纸歪曲了他。是对助学者的一种打击,是伤害正义人士的感情。我以为完全言重了,至少不够理性。
      老实说因为这个原因,我看了相关的东莞时报的两篇报道。不知道为什么我和一些张坤先生的拥趸的理解不同,我反倒发现报道比较理性,并不针对个人。坤叔助学精神可嘉,是一个好人。但是不管什么正义的名义,都应受到监督与批评。民间助学或者民间助学的公众人物也应是一样。
      李连杰的一基金受到过质疑,但他并没有怪罪媒体。
      公众人物的事情本来就会成为关注对象。但是张坤先生的个人经历决定了他不能接受批评。这是性格决定的。
      张坤先生成长的年代是号召人们去在生产中获得知识的年代。他很怀念。
      在当下,这种半工半读模式存在缺陷。
      我看过这个连续报道。还有一篇说的就是张坤先生的艰难与困惑。或者说是所有助学者的困惑。题目叫“助学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孤立”。文章说的是张坤先生感叹,因为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出台,一些贫穷的小孩反而因为没有钱读不起书了。而一些助学者感觉有国家帮助,所以捐助的热情也在减少。而他提供了一个思考,就是把上不起高中的学生送到东莞搞半工半读。这篇报道写作目的和动机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当下中国助学因为种种原因缺乏资金了而且缺乏正常渠道,这导致我们必须选择一些并不成熟的模式助学。
      但是张坤先生存在误解。我以为他并没有看懂报纸。很明显,当下无论是公办还是私营的半工半读模式学校都存在弊端。这个弊端可以去看看网上教育专家的说法就知道了。
      张坤先生不应该把7个凤凰学生退学,或者多少人退学也好,当成是自己的责任。
      这其实不是他的责任。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我们抛弃那些孩子,让他们被迫辍学,受人施舍,迁徙城市,还要再受欺凌。
      而张坤认为是他做的事他就要揽起来。这才是问题。张坤先生的经历可能决定了他具有救世主情结。我们都希望孩子好,但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命运。不是20多块钱可以改变命运,也不是把他们弄到一所学校就能改变命运。国家对这些学生本来就负有责任。助学者的生存艰难只能证明他们无力解决中国的学生辍学问题。
      我以为东莞时报的报道就是要说明这个问题。我非常赞同那篇报道里,袁伟时先生对张坤先生的评价:助学当肯定,模式应研究。我以为袁伟时先生说的不仅是张坤先生,说的是国家。国家应当重新研究助学,给更多民间组织以权力。最好能让张坤先生的组织真正成为一个民间组织,积累更多的资金,让所有能上大学的孩子,不至于辍学,不至于选择他们不喜欢的学校。
      因为可能存在腐败,就拒绝发展NGO组织,这个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商榷。照这么说全球没一家组织有资格去捐助,因为全球的非政府公益组织都有腐败嫌疑。就只有坤叔有资格捐助?
      难道组织不可以公布资金运作吗?难道不可以找人审计?
      半工半读怎么没有问题,如果没问题,为什么从来不见提倡。现在的半工半读学校有几个能做到让学生学的东西和工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
      坤叔请告诉我,你们那个半工半读的学生是在做普工还是在做技术工呢?在西方,技校和工厂直接是有结合的。企业的工程师,人力资源部门直接和学校联系。企业的 老师带学生,学生在工厂里实习,学的是工厂需要的东西。
      我们再去看下现在中国的半工半读模式,即使是公办也出现很多问题。
      我刚刚在网上检索了坤叔支持的那家学校,网上就有学生发帖说那个学校是骗人的。当然我趋向并不信任这个学生的话。
      但我觉得,这本来是一个讨论,你坤叔可以不同意发展成组织,可以不同意媒体和观察家的意见。但包括我也只是给你提意见,不是逼你改革。至于需要恶语相向吗?
      李连杰的壹基金我们都可以质疑,但是就他肯接受别人建议的态度这一点上所表现的个人魅力就比坤叔先生您要好很多。
      如果是我,我会相信一个宽容而坦诚的人,而不是一味漫骂的人。
      张坤先生您应该有个平常心。
      原本我觉得可以和您讨论,现在看来确实没这个必要。我誓死捍卫您的助学精神,但请原谅,我对您个人失去信心。因为您连讨论都不容许,别说媒体批评了。难道真的被宠坏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22:39:48 | 只看该作者
拔剑削不平
回复叛道先生,请您不要乱叛逆

我对某卑鄙小报报道风波的看法


           诸叛道先生,请仔细阅读,不要随便叛逆吧,放下你那颗自以为是的心,真正理解一颗世界上最高贵的心!
        坤叔助学团队遭遇前所未有的“新闻门”事件,不,准确地说,那不是新闻,而是极其糟糕的习作。坤叔,一个怀着高贵的心的老人,被严重伤害了,还遭遇无良报纸老总的威胁!
        看着阳光网上再度纷纷扰扰的文明碎片,我仿佛看见坤叔那苍老的面孔在摇晃,而他那颗高贵的心却因气愤而激烈地跳动。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如何看待这个事件,也为了让坤叔的病体自己能够安宁些许,择要做了部分分析与解剖。
        希望网络风波就此尘埃落定。毕竟,坤叔属于在路上的人,他又要去广西送学费看望孩子了,他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像某些记者那样停留在东莞某处高级写字楼,他把脚印烙在凤凰、宁明和东莞孩子们学习工作的每一处坚实的大地上!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第一,楼主身份已经不重要,关心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坤叔该不该为之动怒,该不该骂人。我的答案是,该!
        首先,任何真正熟悉助学的人都知道,坤叔是个性情中人,说话耿直(很不幸,这次被无良小报记者利用了)。假如坤叔不是性情中人,他的助学事业就不会坚持到现在长达20年,20年意味着比希望工程还早一年。假如坤叔不是性情中人,他就不会在湖南凤凰对广州某学校利用助学作秀,急着拍领导马屁却不愿意真心翻山越岭去看学生,坤叔忍不住大发脾气,直斥对方滚蛋;假如坤叔不是性情中人,就不会在他为当地不认真配合助学生气时,对一路辛苦的记者阻拦他抽烟而脱口骂记者。记者阻拦的原因只是为了他的健康着想,然而,这个可敬的湖南记者不但没有计较,反而更加敬仰这个倔犟的老头。是的,所有了解坤叔性格的人都知道,他骂人他生气很正常,只有自以为是敢于自吹自擂是做调查的某小报记者才会惊诧莫名。
        其次,某小报及其报道记者咎由自取,不仅该骂,还应该向坤叔及其团队道歉。因为这篇报道严重不实,断章取义。号称凤凰助学变形调查,而记者却连凤凰都没有去过,居然如此大言不惭实在是咄咄怪事。变形的理由是有少数工读生学生退学,请注意,工读生中退学的只是少数,90多名工读生在凤凰籍1300多受助学生中更是属于少数分子。这么简单的算术题,无知愚昧的小报及其记者却做不出来,还自以为发现了一个助学的天大秘密,可笑,可悲啊!
        上百家媒体几百号记者跟随坤叔去凤凰实地考察学生家庭,都被坤叔团队所感动,唯独这个不值得点名的小报不会被感动。几百号记者甚至跟随坤叔几年的记者都没能调查出真相,唯独他们呆在东莞两三天就查明真相,实在具有某些司法部门歪曲事实的调查水平与高速运作的效率。
        最后,坤叔及其团友在获悉报道真相后,向该报表示强烈不满和谴责,换来的是粗暴对待,甚至被报纸某老总威胁,如果去报社要说法就报警抓坤叔。自己做错了事,居然还敢威胁受害人,天理何在?无良报纸始终是无良报纸,如此流氓无赖尚且可以,坤叔求告无门在网络上发泄不满却被你们看不过眼了吗?
        真有良心道义,那就拿起你的电话,向无良小报及其领导抗议吧。不要继续在网络上混淆视听!
        第二,楼主强调,助学模式值得研究,那么,我们且来看看如何研究?首先,上面已经说过,这份下贱的报纸根本就没有真正了解坤叔团队助学模式,工读只是其中一部分,却自作聪明地为坤叔团队盖棺论定。那么,这是在讨论助学模式在研究助学缺陷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坤叔团队助学模式固然不是最佳模式,但是,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最佳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真正了解坤叔团队这样不只是捐助孩子读书,还关心他们的家庭,更关心孩子的精神交流。每一次坤叔都要给孩子们送去好吃的好穿的,接他们在宾馆或者当地最好的饭店吃饭,工读生几乎都有坤叔设法收购并转送给他们的旧手机。所有真正了解坤叔立体式助学模式的人,都会由衷地感慨,如此细心的好人哪里去找?
        很奇怪的是,楼主居然还大言不惭宣称,“这篇报道写作目的和动机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当下中国助学因为种种原因缺乏资金了而且缺乏正常渠道,这导致我们必须选择一些并不成熟的模式助学。但是张坤先生存在误解。我以为他并没有看懂报纸。很明显,当下无论是公办还是私营的半工半读模式学校都存在弊端。这个弊端可以去看看网上教育专家的说法就知道了。”
        连坤叔团队如何助学都没有弄懂的人,却反过来指责坤叔没看懂新闻,对助学一无所知却反过来假装专家对助学加以点评。真是小子无知无畏啊,大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勇气!
        而下作之人伪装成研究最佳模式的样子,把自己打扮成富有深度思考的独立立场,其实表露出来的是毫不了解凤凰学生疾苦的虚伪和恶心姿态。楼主,你们找不出更好的模式,却假装富有远见;你们不去献爱心,却假装关心公益指手画脚。
        楼主及其党羽认为,坤叔应该发展NGO组织。没错,NGO组织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上面已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模式。NGO不是万能的,也未必适合坤叔团队。众所周知,目前NGO组织成立起来有多难,需要找个部门挂靠,而一旦挂靠则往往受制于该部门,NGO也就失去了自由。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楼主有什么权利去强求坤叔团队一定要走NGO之路?难道他们长期以来对助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都不如你们几个小年轻坐在家里扰扰头皮清醒?难道你们有权利把自以为是的观点强加给一群真正的实践者?
        第三,楼主提出了太多伪命题,逻辑混乱,不知所云,和报道如出一辙。这最后一点只好见子打子,一一拆招,难以总结出中心来,请各位看客见谅。
        他说,“张坤先生的经历可能决定了他具有救世主情结。我们都希望孩子好,但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命运。不是20多块钱可以改变命运,也不是把他们弄到一所学校就能改变命运。”
        这种主观强加于坤叔头上的评价令人厌恶。事实上,坤叔一再强调他不是救世主,救世主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他是要蹲下去甚至跪下来和学生对话。当然,也有一点是正确的,坤叔确实有救世主情结,那就是,他希望自己拥有无穷的财产、无限的时间、无比的精力,去资助所有(至少是他知道的范围之内)的贫困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也正是这样的情结,才促使整个团队一直强调,如果不是特殊原因,不能中途弃助,必须一助到底,直到孩子最后结束学业为止。
        楼主又虚伪地提出,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命运,也不是把他们弄到一所学校就能改变命运。错了,我们当然能改变别人的命运,漂母一顿饭对韩信的命运有多大的影响?无论从生存还是从感恩之心,这顿饭对韩信都太重要了。坤叔团队正在尽自己绵薄的力量尽量帮助孩子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无良小报却袖手旁观还无端指责,用意何在?
        是的,如果人人都和楼主一样,和卑鄙小报一样,不仅袖手旁观还要冷嘲热讽,那确实改变不了任何一个等待受助的人的命运!
        楼主又说,“最好能让张坤先生的组织真正成为一个民间组织,积累更多的资金,让所有能上大学的孩子,不至于辍学,不至于选择他们不喜欢的学校。”
        前面说过,没有人有权利把自己认为的模式强加给坤叔团队,他们不愿意染指他人的资金以避免贪污的嫌疑(当然,未来国家对民间组织的管理方式必将改革,届时又该如何调整还有待观察)。最重要的是,楼主,准确说是某小报及其记者,自以为高瞻远瞩富有公民社会精神,却在此充分暴露出自我优越的腐朽观念。能上大学就上大学?要知道,这正是国家努力纠正的思想误区,是发展职业教育最大的阻力所在,他们却跳出来以一种所谓关心的姿态强化这种误区,不能不说是可悲落后的老朽!而关于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的说法,看起来貌似很有人性,其实却不堪一击。如果所有条件都具备,任何人都会做出最优方案;如果条件具备一部分,则只能选择次优方案;如果一点条件都没有,那就只能放弃任何方案。
        这里,楼主至少犯了两处错误,第一就是误以为人人都应该摘天上的寿桃,而不必有人吃天上的寿桃有人吃地下的毛桃,虚伪的理想遮蔽了现实的泥土;第二就是误以为不喜欢的学校就等同于没有前途。对后一点赘述数语以作结尾,孩子不喜欢上学,却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勇士不喜欢战争,却可能成为超级英雄;恩格斯不喜欢做生意,却努力赚了很多钱帮助马克思;你不喜欢技校,而社会却大喊缺少技工人才!
        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一生中都可能走到一个你不喜欢的环境之中。即便你要逃离,也必须具备一个前提——你得有逃离的能力!你有逃离无良小报到纽约时报的能力吗?凤凰工读的孩子有逃离到哈佛大学的能力吗?也许有,但至少,那应该是在不会太近的未来!
7#
发表于 2011-12-25 21:01:56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拔剑俏不平”的观点。不进行科学调查就随意发表结论甚至长篇累牍地质疑他人的人真的不受人尊敬!尤其当所质疑的是已有大量实践经验和成绩的人的时候。
8#
发表于 2012-1-26 20:47:03 | 只看该作者
那个叫什么诸叛道的,着实恶心。任何没有参与到坤叔助学团体、没有直接资助学生、没有实地考察的人都无权对这个团体和这些事说三道四。我不对坤叔的团体做任何评价,但仅从言论上判断,这位诸叛道先生说的话带有很明显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态度。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22:40:25 | 只看该作者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在“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注册后的3个多月里,
      “愤怒的五狗”在新浪微博上对坤叔的疯狂攻击,
                再次说明了“狗改不了吃屎”这个真理。


     损人利己的人可以理解,因为经过教育,还可能改过自新。
        损人不利己的人已丧尽天良,无可救药,是人类共同的死敌,绝对不可宽恕!

     不买《东莞屎报》,不看《东莞屎报》,不参与《东莞屎报》发起的所有活动,抵制在《东莞屎报》上卖广告的任何商品。
   为避免《东莞屎报》造谣中伤,保护自身的安全,不要与《东莞屎报》的任何人员接触,不要与《东莞屎报》的任何人说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加入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千分一公益网 ( 粤ICP备15081700号-2 版权所有©东莞市鸿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4-4-25 09:42 , Processed in 0.18859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