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千分一公益网

 找回密码
 点这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41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方日报访谈:予救人者“免责金牌”用规则引导向善的力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3 13:2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予救人者“免责金牌”用规则引导向善的力量
2011/12/02 08:46:37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梅志清统筹 


       现在有些社会团体,吃饭报销,出差报销,但我们从来没有。做善事就要一心一意去做,做得公正人家才能信得过,才会跟随你。光靠嘴巴在说,谁会相信你呢? ——林乐文

    司法公正是社会最后的防线,法官把握法律的尺度和一个案子的判决结果,都可能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对法官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吴小洪

    假如法院作出了扭曲社会价值标准的判决,可能会导致非常多的人因此灰心丧气、挫折而失去救助他人的力量。因此,深圳出台公民救助条例这种价值选择,是地方在立法上所应该倡导的。——彭澎

    由于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旧的道德体系被撕裂或者遗忘了,而新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价值观。我想,“小悦悦事件”透露出的社会冷漠,还是偶然的。 ——坤叔


   在“小悦悦”事件、南海弃婴案相继发生后,本报“接力救人在广东”报道引爆爱心,反响强烈。南粤两万多人爱心大接力的善举,让世人看到,人心向善还是我们社会的主流。

   但这也引出一系列思考:如何引导此次爱心接力中积聚的正能量,汇成引人向善的滔滔长流?如何在全社会形成向善的规则,让好人有好报、坏人受惩罚?

   昨天下午,南方日报、南方报网举行的“接力救人传大爱 凝聚广东人精神”网络访谈进入第二场,题目是“向善的规则”,嘉宾们着重从制度层面讨论了怎样才能让好人有好报,在形成向善规则中,小到公民个人,中到社会组织,大到政府、社会,应有作为。

   值得一提的是,昨天上午,东莞“助学大王”坤叔刚刚迎来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正式挂牌的大喜事,就马不停蹄地赶来广州。

●嘉宾

  广东省公益事业促进会会长、广东省人大代表  林乐文
  东莞坤叔助学团队负责人 (坤叔) 张坤
  广东省依法治省办副处长  吴小洪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彭澎

议题一:谈接力救人

  “小悦悦事件”透露出的社会冷漠是偶然的,而接力救人事件激发了大家的爱心、善心,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社会的总体还是向善的。

  南方日报:在这次影响力巨大的接力救人行动中,两万人为一个年轻的生命行动了起来。嘉宾们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呢?

  彭澎:两万人营救柯达颖,既是对生命的珍视与同情,也是大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冷漠的不满,显示了我们的社会有救助他人的愿望、有向善的动力。之前这种救助行为实际上就很多,只是在“小悦悦事件”之后,大家的焦点过分集中于“18位冷漠路人”。

  吴小洪:媒体对柯达颖事件的正确报道,对公众进行合理的引导。两万多人集体向善的行动,我想这是人性本善的根本反映。只要政府引导得当,社会赋予相应的支持,那么整个社会将往好的方向发展。

  坤叔: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悲悯,而如何鼓励这种人性的悲悯,就是政府和媒体的责任了。媒体要善于发现和弘扬社会主流的“真善美”。我和我的团队搞助学已经23年了,和我一起并肩奋战的“战友”,99.5%是原来不认识的,他们心甘情愿跟我一起去助学,不图什么,只为让孩子能够继续读书。这说明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社会的总体还是向善的。

  南方日报:虽然两万人接力在广东,但“18位冷漠路人”也在广东。此前,广东接连发生“小悦悦事件”、南海弃婴事件,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林乐文:从1840年以来,中国的文化在走下坡路。我们的社会目前还有3个问题:一是信仰缺失,社会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浅;二是对人生哲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三是个人价值观还没有树立,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价值,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而且,现在的社会人还呈现五个弊病:第一是狂妄,第二是贪婪,第三是浮躁,第四是冷漠,第五是虚伪。这5个问题的根底比较深,很难解决。因此我们要发动群众将这5个问题逐渐消除,这才是真正对德行的教育。只有德行高了,人们才会对奉献社会有心。

  吴小洪:我个人认为,出了“小悦悦事件”之后,我们首先要追究肇事司机的法律责任,然后才谴责冷漠路人。中国改革开放已30多年,但公民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缺失,如何使公民具备好的法律素质,在做人、立足社会中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质,各主管部门都需要为此做很多的努力。

  坤叔:刚才林先生所提的那几种弊端,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由于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旧的道德体系被撕裂或者遗忘了,而新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价值观。我想,“小悦悦事件”透露出的社会冷漠,还是偶然的。

议题二:析向善规则


   法律不健全让很多行善的人没了志气,要营造向善的规则,应该把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的力量结合起来,创建一种制度,使社会形成向善的力量。

  南方日报:在整个事件的互动中,一位叫“片水无痕2010”的博友一席评论引人深省:“善与恶、美与丑,利他心与私己心,均深藏于人性,在不同的环境下释放或正或负的能量,而气场与规则,是干预因素,让我们活在向善的气场与规则中。”各位如何理解向善的规则?

  彭澎:我认为规则特别重要。让好人得好报、恶人得恶报,只有完善这种奖惩制度,才能引导向善的力量。在救助行动上,应该从制度的角度解决。比如说政府倡导和设立救助基金、慈善组织等。
    当然由社会的力量发起救助,也是一种办法。这次柯达颖事件是由媒体发起的救助行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它只解决了一部分人的问题。我想应该把政府的力量、社会组织的力量、公民的力量结合起来,创建一种制度。

  坤叔:行善本来就是个人的行为,至于规则,肯定要有的。但当前中国的法律法规还是不健全,向善有时候也很难做。正是法律的不健全,让很多行善的人都短了志气。

  吴小洪:要营造向善的规则,政府应该把立法扶持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向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深圳特区的公民救助条例征求意见稿得到强烈反映,这是政府积极鼓励公民进行社会救助的一种态度和行动,有助于培养今后社会的价值走向。
    另外,在政府如何建立向善的机制的问题上,我们党委的舆论宣传工具要起主导作用,这个价值取向很重要。什么是救助行为、救助行为的范围等要有一个法律的界定。政府还应当主动服务民间组织,这是我们今后建设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方向。

  南方日报:刚才谈到的深圳颁布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不足千字的“微条例”,不仅给予好心人救人“免责金牌”,而且还规定被救助人涉嫌敲诈、诬陷或被刑拘。它能否大规模推广呢?

  彭澎:事实上深圳特区出台这个条例很好,当大家还在讨论时它已经率先出台了。并不是说它就已经很完善了,但是起码引导大家在司法实践和判决当中考虑这一点。假如法院作出了社会扭曲价值标准的判决,就可能导致很多人因为灰心丧气、挫折而失去救助他人的信心。因此,深圳公民救助条例这种价值选择,是地方在立法上所应该倡导的。

  吴小洪:具体的实施过程,在界定以及操作上可能会有一些困难,比如取证和法官的判决。但是有意诬陷救助人并对其进行敲诈的行为一定要处罚,所以政府应该尽量出台操作性比较强的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司法的力量也非常重要。司法公正是社会最后的防线,法官把握法律的尺度和一个案子的判决结果,都可能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对法官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议题三:反思医保政策

   在重病的救助资金上,应该要多种渠道并举。政府、社会救助要形成合力,扩大救助资源,并将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但是,也不能过度浪费社会资源

  南方日报:在我们救助达颖的过程中,发现网友也有很多共同的呼吁,大学生医保制度有待完善,医保有没有可能向大学生等特殊群体进行倾斜,比如说提高报销额度和比例?

  彭澎:近年来,大学生确实经常遇到没钱治病的问题,但医保报销额度毕竟是很有限的。从本次救人的资金来源来看,主要是发动社会的募捐。但如果所有的病人都采用这样的捐助方式可能也不可行。所以在医保之外,还要有商业保险的模式。我认为在重病的救助资金上,应该要多种渠道并举,政府、社会救助要形成合力,但也不能过度浪费社会资源。

    南方日报:重病治疗需要大笔费用,医保应承担多大的额度才比较合理呢?

  彭澎:国家不可能拥有财力救助所有的人,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医疗资源都用到一个人身上。我想,医保报销的多少是否能分疾病的程度来判断:病人治到什么程度为好,应该拨付多少,当作案例来计算得失。至于这个程度,则需要专家在技术上来确定。

  坤叔: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扩大救助的力度、救助的资金和资源。只要资源充足了就不存在额度的问题。此外,能不能由政府部门或者是某些民间团体介入,设置一些公益性质的救助金借贷。

议题四:壮大社会组织

   放宽登记门槛不意味着放松管理,慈善组织要受到法律监控,社会监督,发达国家积累了多年经验,我们可以好好借鉴过来

  南方日报:这次接力救人中,看到了省公益事业促进会、广东省大学生福彩公益团队等公益组织的身影。最近我省放宽了社会组织登记的门槛,公益慈善组织应当如何与这些向善的力量进行对接?

  彭澎:社会组织降低登记门槛的关键,就是要转变对社会组织的认知。首先,我们不要将社会组织和西方的社会组织NGO等同起来;其次,即使NGO,也不是专门跟政府说“NO”的组织,它也可以是政府的左右手。
  而在社会组织当中,我认为要大力发展公益社会组织和慈善社会组织。现在的慈善社会组织遇到了很多困境,坤叔这件事也推动了这方面发展。珠三角30多年改革开放,民间资金积累很多,有些人想做慈善又怕做不到实处,怕被人骗。所以,这些慈善组织就要受到法律监控,让社会监督,这就有很多人愿意做慈善。

  坤叔:我们这样的小团队或者是中团队,慢慢业务大了,其他的一些人也会慢慢加入进来。不管是强强联合还是弱弱联合,大家一起来做这件事,减少行政费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就行。所以,当社会和慈善组织有需要时,自然就会对接、联合。

  林乐文:我认为放松登记门槛有利,但也要加强对组织成立以后的监管,否则有可能让有贪婪心的人得益。因此,监督机制要到位,法律要健全,毕竟慈善事业与其他事业不同。

  南方日报:比如郭美美事件?

  林乐文:对,所以慈善机构必须要有一个高素质的团队,因为慈善机构是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现在很多社会团体,吃饭报销,出差报销,但我们从来没有,包括吃饭、请客,或者邀请谁来开会,都是自己掏钱。要做善事就要一心一意去做,做得公正人家才能信得过,才会跟随你。光靠嘴巴在说,谁会相信你呢?

  南方日报:在向善规则的制定中,社会组织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林乐文:实际上,广东省公益事业促进会已经走先一步。我们以身作则,为他们管好钱、办好事,让社会行善的人越来越多。而实际上不可回避的是,有一些人做了慈善都不负责任,光讲数量不求质量,这就让人无法建立信心,效果也会越来越差。

  坤叔:做好自己的事,影响更多人参与。其实20多年来我们向社会捐款,既不公募也不私募,我们只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本着全民公益理念,给受助者直接提供帮助。

现场交锋:好人行善受委屈该不该诉诸法律

   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好人不得好报”现象,该怎么办?昨日报网互动现场,主持人向嘉宾们抛出这个深刻的问题,坤叔显得尤其激动,原来他也曾是“好人不得好报”的亲历者之一。据坤叔透露,在他创办的“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注册成功后,曾有人在网络上对其进行诽谤,坤叔曾尝试向相关部门反映,但依然没能阻止这种现象继续存在。

   “做好事反被诬陷,如何对付这种现象?”嘉宾在这一问题上展开激烈的交锋。

  南方日报: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好人不得好报的现象,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坤叔:在“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注册成功后,汪书记十分关心我们,给我们做了批示。然而自从注册以来,就有人在网络上不断造我们的谣。我真的很纳闷儿,怎么会有这样损人不利己的人呢?

  林乐文: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坤叔:虽然这种人还是少数,但是他们的负面能量有时也会很大。

  南方日报:那么遇到这种委屈该怎么办呢?

  坤叔:对于这些流言蜚语,我们能做的只是不回应。

  彭澎:我觉得还是要坚决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比如说坤叔你被诬陷了,有没有尝试投诉诬陷你的人呢?如果你有去寻找帮助,也许有关部门就可以主持正义。不要想象这个社会都是一片赞扬,有诬告就要对那些行为进行处罚、绳之以法。

  坤叔: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好报也好,恶报也好,我们都不在乎,至于说外面的流言蜚语对我们中伤,我们一般都是不回应,这是最好的态度。

  林乐文:我觉得做好事的人不用计较那些事,无愧良心天地宽。外面说我们好或不好,不要在乎,也阻挡不了。

  彭澎:好人不得好报,最主要还:是司法这道关口。一旦司法能够主持正义,好人被冤枉时就应该去投诉。

  林乐文:做好事是个人的行为,只要能够做好事,社会上有人再说我不好,也不用理会。人不是动物,人是万物之灵,有善心和智慧,不要听外面说你好不好、值不值,你做了就值得。


  ● 主持人:雷雨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雷雨 曹斯  见习记者: 毕嘉琪 赖竞超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统筹:南方日报首席记者 梅志清
  编辑:周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千分一公益网 ( 粤ICP备15081700号-2 版权所有©东莞市鸿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4-4-30 16:49 , Processed in 0.15183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