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千分一公益网

 找回密码
 点这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5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助学团体历艰辛终获认可 坤叔成慈善专业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30 12:2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助学团体历艰辛终获认可 坤叔成慈善专业户(图)

来源:南方日报 2011年10月10日08:51



坤叔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最开心。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摄

  从无意间助学到成为慈善专业户,从一个坤叔到一千多个“坤叔们”,20多年来,一支由坤叔发起的助学团体,历经千锤百炼,在民间慢慢壮大,并突破现实障碍,成为有“名分”的民间慈善组织。

  一个陌生的助学团体,能够得到大家普遍认可,坤叔助学团队为何经久不衰?为何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公信力?其中的秘诀,或许是中国慈善业健康发展的启示。

  目的单纯

  贫困是唯一获资助条件

  民间慈善组织只有自发、自愿、自由,才能长远发展

  回顾20多年的足迹,坤叔及其团队成员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够熬到今天,最根本的就是自发、自愿、自由。

  1992年,起步于资助女儿圆歌星梦的坤叔,开始加入希望工程,积极出资到各地调研。“很多孩子的状况真是触目惊心!”坤叔说,此后,他一直在想法帮助小孩。但到1998年,不少慈善团体遇到的困境是,每年新增的贫困孩子越来越多,需要帮助的也越来越多。不少慈善团体因此相继退出。

  此时,同处困惑的坤叔总结发现,民间慈善组织只有自发、自愿、自由,才能长远发展。因此,坤叔开始“一对一”的助学模式,爱心者自愿加入,坤叔牵桥搭线,提供受助对象。

  坤叔的助学事迹得到媒体认可,有人通过报道找到坤叔,主动要求加入助学团队。“团队成员的加入和退出无须任何手续。”坤叔说,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只有把助学当成唯一目的,助学者才能长期留在团队中。

  当然,也有功利者加入团队。2002年10月,广州某旅游学校与坤叔一起到湖南助学。但坤叔在行程中发现,这所学校只是利用他进行商业炒作,最终以一句“我们这支助学队伍不需要你们”结束了彼此的合作。“凡是动机不纯的,都不可能持久。”

  在众多等待受助的孩子中,他们同样可以平等、自由地获得资助机会。此前,一些社会人士认为,为了不让钱打水漂,要资助比较优秀的孩子。坤叔助学团队对此有不同的见解,“生活中,很多人对‘劣迹斑斑’的孩子有太多的冷漠和偏见,我们不能再加入这样的行列。”坤叔说,资助一个孩子是因为他贫困,而不是他优秀,贫困是唯一的获资助条件。

  历经时间考验,坤叔助学团队的单纯目的,久经考验。他眼中的助学是那么单纯:

  助学就是为了让写错100个字的孩子,慢慢地能全部写正确;

  助学就是让孩子知道有人关心他,长大后也知道去关心别人;

  助学就是为了让自己和所有人将来也不用助学;

  ……

  账目干净

  资助者受助人直接对接

  “我们只是搭桥,钱财非常公开透明,公信力也比较高”

  感动中国人物提名人、第16届广州亚运会火炬手、感动湘西人物……随着很多资助者加入和大量孩子获助,坤叔助学团队的影响力渐渐扩大。

  有好心人开始联系坤叔,希望捐款给团队用于助学,但被坤叔断然拒绝。“我们从来不接受社会的任何捐款,哪怕是一分钱。”坤叔强调说,20多年来,助学团队坚持“一对一”、“一对多”的助学模式,让资助者自己花自己的钱。团队自身手脚干净,是能够发展好的重要因素。

  这得益于坤叔对慈善的总结。坤叔认为,目前,慈善行业大多采取“资助者—受托机构—受助者”模式,即资助者通过捐助,将财物捐给慈善组织,再由慈善组织统一分配物资。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中间受托环节运作成本大,资金很难得到有效的监管,公信力容易遭到质疑。这也是某些公益组织为社会所诟病的原因。

  “看到那么多慈善组织出问题了,我们绝对不能出问题。”坤叔坦言,他如果通过倡议,也可以募集上亿元资金。“但关键在于,拿了那么多钱该怎么花,是捐给白血病患者?还是捐给灾区?是捐给广东?还是捐给湖南……”

  坤叔助学团队省略了受托机构环节,团队承担起桥梁的角色,让资助者与受助人直接对接,资助者自己花自己的钱。“我们只是搭桥,钱财非常公开透明,公信力也比较高。”团队成员尹东任坦言,正是因为坤叔助学模式值得相信,他才坚持加入助学团队。

  有人提出质疑,坤叔助学团队这些巨大的行政费用从何而来?坤叔介绍说,早期助学费用主要由他承担,后期则主要由团队发起人共同资助。为了保持公信力,坤叔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委婉地拒绝有关部门的饭局。以最常去的凤凰为例,他只和政府部门吃过一顿饭,那是在一次颁奖大会上。

  志向远大

  “千分一”理念推向全国

  坤叔勾勒出一幅发展蓝图:以东莞为试验田,发动更多的人以直接捐助的方式帮助身边的各种弱势群体

  孩子还在困境,渴望看到坤叔;孩子毕业了,经常怀念坤叔;团队至今坚持,都是因为坤叔……在他们的口吻中,坤叔是助学团队成功的最关键人物。

  的确,不管助学模式如何先进,如果缺少坤叔背后的默默付出,助学就难以正常运转。长期以来,以坤叔为轴的助学,让这位60多岁的老人增添了太多的忙碌。

  国庆期间,坤叔1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坐满了五六十名受助的贫困孩子。他们有些从学校过来,有些毕业后在东莞上班。每逢节假日,他们都会回来看望坤叔。坤叔是他们在东莞的家长,从他们来到广东的那一刻起,坤叔就像保姆一样,日夜关心孩子的吃、穿、住、行。

  2000多个孩子的地址、家境、个性、容貌、需求等,在坤叔心里几乎都有一本明白的账。每次凤凰行后,他都要把最新的“账本”向资助者汇报。每次去凤凰,坤叔一走就是10多天,行程最短的也要5天。13年来,坤叔去了凤凰89次。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为助学者搭桥,坤叔一年365天当中,就有近200天在出差。以致坤叔一上车就睡,上坡得有人扶着,走路时常要歇息……

  在资金方面,坤叔将毕生的数百万元存款,全都倾注在慈善助学上,自己只剩下团队的办公室和几处物业。

  2011年3月,刚做心脏病手术不久的坤叔,在团队成员的牵扶下,再次来到凤凰。在凤凰县一中,他意味深长地说,“我老了,走不动了,以后我会来得少,但大胡子叔叔(团队成员卢叙安)会来,其他叔叔阿姨会来……”

  坤叔所说的叔叔阿姨,是刚成立不久的核心团队。由于年纪渐长体况日下,近年来,由卢叙安等13位发起人组成的核心团队,逐渐接管了助学具体事务,使助学团队能够从坤叔个人运作,逐渐转变为团队运作。

  但团队在以“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的名称申请登记注册时,却再次遇到了挫折。幸运的是,在他们坚持努力下,10月1日,坤叔顺利拿到了登记注册通知。

  “登记注册后,我们就可以请人专职管理了。”坤叔描绘出助学团队的发展蓝图:以东莞为试验田,发动更多的人以直接捐助的方式帮助身边的各种弱势群体,将“千分一”的理念从东莞推向全国。

  最新进度

  公益服务中心月底挂牌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在“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终于获准注册之后,坤叔长舒了一口气。昨日,坤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压在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以后参与助学的人就有个“家”了。

  南方日报:获知可以注册后,你的心情如何?团队成员有何反应?

  坤叔:首先是开心,其次是感谢,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压在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以后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开展工作了,心情轻松了很多。不过,事情确实发生得很突然,因为此前两天还说不能注册。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有点适应不过来。

  团队里的成员确实非常兴奋,兴奋度比我还高,毕竟是多年的愿望终于达成了,以后参与助学的人就有个“家”了。昨天一天我就收到了上百条祝贺短信,大部分都是团队内的人。

  南方日报:这些天注册工作有何新进展?准备何时正式挂牌?

  坤叔:我们1日获得消息,但国庆期间政府部门休息。接下来,16日我们又要去凤凰助学,这些天一直在给孩子们准备衣服、书包和糖果等礼物,还要联系凤凰那边的学校和学生。所以,暂时还没有时间去注册。

  预计,这次助学会耗费近两周时间,回来后就可以去注册了。那样的话,月底前应该能完成,到时候就可以挂牌。前期我们就注册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比如内部分工、机构人员及章程,以及发起人基本情况介绍等,操作起来应该不麻烦。

  南方日报:完成注册后,有什么具体的发展计划和打算吗?

  坤叔: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未来一两年内,在东莞市至少形成一定规模的“千分一”小组,这个规模可以是几百个到上千个。当然,我也知道,以后的压力会更大,但分担压力的人多了,我个人的压力会小一些。接下来,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一开始还是要立足于我们最熟悉的助学领域。慢慢的,等“千分一”公益理念被更多的人接受了,几百个、上千个“千分一”小组出线了,形成了滚雪球的发展效应后,我们再向扶困、扶弱等领域扩展。

  南方日报记者 李书龙 刘进

  最大障碍

  “个别人一直在攻击我们”

  昨日下午,来自广东东莞的坤叔做客人民网舆情会商室,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坤叔向网友介绍了其公益团队“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的坎坷经历,同时也对修复当下慈善公信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坤叔回顾这些年注册屡屡受阻的过程,用了一句“真是无限感慨,一言难尽”来概括。他向网友透露,“这次注册没获批准时,我已打算彻底放弃申请了,没想到会惊动汪洋书记,让事情有了转机”。

  在回答网友提出的“政府方面对你们的工作持什么态度”问题时,坤叔称,“政府对我们的工作从来是不过问的”。坤叔还介绍说,“最大的障碍是个别人一直在攻击我们,有个网名叫‘月光如水’的,对我恨之入骨,我觉得很无奈”。

  坤叔向网友解释说,“我们20多年里,坚持直接捐赠,严格拒绝接受社会的任何捐款,只为热心人和有困难的人提供牵线搭桥的服务,因而,我们能一直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响应,持续地发展到今天”。

  坤叔对“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的名称申请登记注册成功表示很欣慰,“可以说松了一口气”。坤叔还表示,“不接受社会捐款,鼓励和倡导把善款直接交给有困难的人”,这种已经被历史证明行之有效的慈善方式,是绝对不会改变的。

  南方日报记者 丁建庭

  最热讨论

  民间组织“转正”能否常态?

  历经多年周折,坤叔的团队终于“转正”。网友热烈反应之余,也为现实公益的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而思考。一个话题油然而生:民间组织“转正”能否成为常态?

  “微公益”凸显现实困境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胡江春认为,郭美美和卢美美事件后,中国慈善事业,尤其是有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公信力受到很大挑战,有必要修复慈善公信力。

  坤叔与网友交流时认为,在当前现实中,出现这种情况也许是难免的,甚至是必然的。有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要修复公信力,不但要加强内部的管理制度,还要建立健全的外部监督机制。

  对于目前借助新媒体兴起的“微公益”,坤叔坦言:“正是因为现实中,民间公益慈善活动受制颇多,几乎无法合法、公开地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也不敢张扬,只好借助网络进行组织和实行半公开的活动。”他表示,“微公益”的迅速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热心人士投身参与社会公益的需要。

  “这几年,我们团队的发展,就是依靠网络这个平台获得的”,坤叔自豪地说。

  期待“转正”成为示范

  昨日,坤叔团队“转正”的消息经本报头版报道后,再次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不少网友表示,希望坤叔团体“转正”的案例,能够对政府部门的理念有所触动,并对民间公益组织发展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

  央视主持人赵普在其微博上说,“每个民间慈善组织都希望得到这样的支持,在我国社会组织普遍发育不良,甚至没有发育的情况下,政府支持尤为重要。这不是胸怀的问题,而是眼界和责任的问题。一个不成熟的社会,其标志之一便是没有成熟的NGO。”

  网友“Raymond_Ma”留言说,社会组织如能逐步松绑,就是国家之幸。

  还有的网友则表示,坤叔团队“转正”确实可喜,不过更期待合规的民间组织“转正”能成为常态,而不是书记批示报道后的特例。

  网友“顾肃”留言说,全国对公益和慈善组织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因而各级政府靠主管意愿处理,随意性太强,很不利于公益事业发展,呼吁尽快立社团法。

  南方日报记者 张迪

  实习生 高金华 许芷君

  报网

  @助学的坤叔:谢谢你们!谢谢南方日报!让公益成为习惯!

  @邓飞:赞!汪洋书记呼吁政府民政部门宽松和助推民间公益组织。汪洋一直支持#小政府大社会#,鼓励和支持社会公益组织良好发展,补充政府更好服务人民。另,东莞坤叔是个好大叔。

  @周天勇:非常赞同,还是要小政府,大社会,用发展各种协会和社团,形成政府与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桥梁,自我管理,监督政府,并接受政府的监管,形成现代的社会治理结构。

  @图作品:慈善公益本质是自愿的,脱离了这个原则就很难持续发展!不要以为人人都有靠山有霸气但没良心。

  @何雪峰-中国财富:关键在于要放开公益组织的合法登记,以法赋权,不以政府的意志转移而转移。

  @李晓楠309:政府有义务做好监督和查证工作。公益组织的所有财政都要公开,包括收入支出。既然是公益组织小到1分钱也要明细有账。很多时候道德并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是细致的行动。

  @民工大爷:去年见过坤叔,从1988年开始助学活动,资助了3000多个孩子,在“2006年感动湖南十大人物”的颁奖礼上,坤叔说“我会在助学的路上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终止,直到倾家荡产。”坤叔是一个很朴实的人,一点都不像一个房地产老板,所有需要助学的学校,学生家庭,都是他一家家去走访的。

  坤叔团队“转正”

  大批网友祝贺

  坤叔团队“转正”的消息经本报报道,昨日,论坛和微博关于坤叔公益团队“正名”的讨论数万条。包括公益团体、知名公益人士在内的众多网友都为坤叔“千分一公益中心”的正式成立表达祝贺,并对坤叔多年来为公益事业的坚持不懈致敬。

  网友“卢行者”留言说,“现在的结果证明,一惯坚持表里如一的千分一公益团队经得起考验。”

  免费午餐发起人、知名网友邓飞认为,汪洋书记对坤叔助学团队做出批示一事,“或将影响深远”,将有助于推动民间公益组织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公益组织良好发展,补充政府更好服务人民。”

  微基金发起人兼执行主席梁树新希望广东民政部门创新社会管理,助力公益组织发展。

  SEE基金会资助部高级项目官员刘尚文则称,期待作出真正有价值的“广东模式”。

  记者手记

  当爱已成习惯

  祖国生日这一天,坤叔助学团队获准转正。或许太过于激动。收到主管部门的协商邀请后,当天下午,坤叔不顾痛风之痛,坚持步行到协商的地点。当天晚上,他一口水也没喝,在办公室畅谈到深夜,疲惫了,就点上香烟,抽一口。

  国庆节第二天,坤叔又带着孩子来到东莞广场,陪伴孩子们过个快乐的国庆。随后,他顾不上休息,又在办公室准备登记注册的资料,顾不上家人。他说,作为孩子的父亲,他只能给自己打59分不合格的父亲。但他觉得孩子长大了,他也没有什么牵挂,孩子会理解父亲的。

  作为维持助学团队运转的关键人物,为了贫困孩子,坤叔20年如一日。与其说是坚持,不如说这已是一种生活习惯。正如“千分一”的理念,已经深入这个创始人的骨髓。

  坤叔说,他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日常生活也没有什么讲究,他唯一的私心就是“爱面子”,每当想起那些贫困孩子的情景,他内心总是无法放下。因此,他总是不顾身子,也要坚持助学。

  助学已经成为坤叔的生活。他说,生活自从有了助学很充实,与其说是那些贫困孩子需要他,不如说是他需要孩子。因为与孩子相互接触,让我感到快乐。有人因此认为,坤叔是中了爱的毒,只有不停地关注那些受苦的孩子,他的内心才踏实。这种毒,他戒都戒不掉。

  只有习惯了,他才会这样坚持。只有习惯性地坚持,他才不会停下,才不会计较名利得失。

  这也是助学团队成功的“坤叔密码”。

  汤凯锋

  ●南方日报记者 汤凯锋 刘进 东莞报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千分一公益网 ( 粤ICP备15081700号-2 版权所有©东莞市鸿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4-5-6 09:41 , Processed in 0.17411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