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千分一公益网

 找回密码
 点这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51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集:拷问李连杰壹基金“生死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5 11:4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论集:拷问李连杰壹基金“生死门”
2010年09月15日07:41新京报社论我要评论(194)
字号:T|T
新京报:应给“壹基金”们打开合法生存之门
新闻链接:李连杰自曝壹基金无法取得合法身份或被迫中断

    因为李连杰的知名演员身份,“壹基金”具有很高知名度,在很多公益慈善场合都可以看到它。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基金,却没有合法的身份证。其虽然暂时可以向公众募款,却没有独立的账户和公章。因此,李连杰日前在做客央视《面对面》时透露,该基金可能随时停止运行。
这样的话让人黯然。最近,盖茨、巴菲特要到中国“劝善”,中国的富人们热情不高。不少人怪罪富人为富不仁,然而,壹基金运作中的困难及可能的命运,就昭示了一个令人难堪的事实:在当下,一个人(哪怕是名人)要组织公益慈善事业,所遭遇到的困难可能超乎想象。
    李连杰说,从2005年筹备“壹基金”以来,一直困难重重,到处求人。“有人说我是装孙子,我不是装孙子,我是真孙子。”这番话,令人感慨。
我国确实存在若干向公众募集资金的公募公益慈善基金,但数量十分有限,而且是由政府部门领导的。如果活动了好几年的壹基金还拿不到公募基金的牌照,那其他人就更难拿到了。而更多获得财富之后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人士,即便想自己出资成立私募公益慈善基金,也很难被批准。现在的慈善体制对公益慈善基金的成立、运转,设立了高不可攀的制度障碍。
    可以设想,中国人的同情心不会弱于外国人,中国很多富人同样也有公益、乐善之心。问题是,不合理的制度妨碍了人们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人们只有捐款、捐物的义务,而很难直接投入公益慈善事业,按照自己的心意安排项目。资金、物品只能捐赠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基金会,而这些基金会对捐赠人的责任感缺乏,资金的使用未必完全合乎捐赠人的意思。事实上,这些基金会经常把捐赠资金交给政府,让很多公益慈善捐款变成了对财政的“补贴”。
    凡此种种做法,不断地侵蚀着公众、尤其是那些有能力的人士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热情。结果,中国目前的人均财富迅速增多,国人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公益慈善之心,社会对公益慈善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公益慈善事业之发育严重不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到去年为止,全国从事慈善事业的人不到两万人,而美国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超过900万人。按照这样的人员规模,甚至不能说中国存在一个公益慈善事业领域。
    到了对公益慈善事业制度进行彻底反思、根本变革的时候了。一个社会,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人越多,投入到公益慈善领域的资源越多,这个社会的人际关系也就越和谐,这样的关系又会激发出人们的善心,对于社会秩序而言,这是稳定的基石。明智的政府会十分珍惜社会秩序内在维持稳定的这一机制,它对公益慈善事业所做的事情,就是为其发育提供便利,而不是设置门槛。
    为此,正在起草过程中的《慈善法》须对公益慈善事业采取开放态度。有关部门已起草完成了《慈善法》并上报国务院。但据说引起最大争议的问题之一,就是慈善组织登记注册。有些部门因为惯性,依然想保持严厉控制的制度。但是,这样的制度显然已经完全不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社会稳定的政治目标背道而驰。法律确实可以对公益慈善组织设计一些监管机制,但绝不能为公益慈善组织的登记注册设置太多障碍。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全发育,再也不容延宕了。


东方网:官方垄断导致慈善制度扭曲
马光远 经济学博士

    9月12日,李连杰在接受央视专访时透露,他所创立的“壹基金”面临可能中断的命运。他说:“壹基金”是一个已经生了的孩子,但是没有身份证,身份和法律结构模糊,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框架保证,做“壹基金”这样的尝试,就有可能面临中断。
    其实,“壹基金”可能中断,一点都不令人吃惊,“壹基金”在成立之初被动选择和中国红十字会合作,已为今天可能的“停盘”埋下了伏笔。2004年末,李连杰亲身遭遇东南亚海啸,其后他决定回国做慈善。最初的想法是成立一个由民间发起、遵循市场规律、跟国际接轨的慈善机构。但在研究了相关法规后,他发现,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民间发起公募基金几无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
    因此,这个著名的“壹基金”,全称是“中国红十字总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开户行也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只有收款人中有“李连杰壹基金计划”的字眼。也就是说,“壹基金”从来都不具有独立身份,只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一个专项募款计划;基金本身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也没有独立的银行账户,只在中国红十字总会账户下单列了一个科目。
    “壹基金”遭遇的尴尬,绝非个案。审视一下世界慈善史,我们不难发现,民间慈善有着远比“国办”慈善事业悠久的历史,中外概莫能外。无论汉唐还是晚近,中国的慈善事业基本上都可以定义为“非官方和民间的”。但在时下的中国,长期以来,政府的官办慈善机构,如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慈善总会,以及官办的公益基金,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慈善事业,广大民间的慈善组织,在注册困难、成立无望的情况下,只能挂靠在官办机构,或者长期游离在官办的慈善组织之外。
    这样由官方来垄断慈善资源的制度逻辑,使我国的慈善环境一直呈现扭曲状态:一方面,中国贫瘠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频繁天灾使基层民众呈现出对慈善的极度渴求;另一方面,大量民间慈善机构由于缺乏合法身份,长期被拒于主流的慈善体系之外。完全官办的慈善模式抑制了民间慈善力量的成长,也导致中国日常慈善事业,从融资到运行,都长期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中国慈善机构的成立门槛之高和审批过程的繁杂严格,令人叹为观止。比如,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而根据现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要成立社会团体,需面对非常严格的准入程序,经过复杂而严格的审批。在这种情形下,一个民间基金被批准成立,需要非常非常好的运气,而大量民间慈善机构缺乏这样的运气。
    正是这种人为设置的种种制度障碍和门槛,令很多有志于从事慈善事业的力量要么放弃,要么委身于官办机构。而在缺乏独立性的情况下,很多挂靠的民间慈善机构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慈善事业,极大打击了这些机构从事慈善的积极性。李连杰的“壹基金”要停摆,李连杰感叹自己是真孙子,真真切切折射出民间机构在中国开展慈善的身份尴尬。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慈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2010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中国以64名富豪人数,仅居美国之后排名全球第二。中国百万富翁的人数已经以47.7万人位列全球第四,亿万富豪的数量在百人以上。然而,和全球第一财富大国美国在慈善方面的数据比较,中国的情形却颇令人尴尬:美国慈善捐助总数量世界第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最高。数据显示,美国慈善捐助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而中国2009年全国收到捐赠总计332亿元,占GDP的比例不到可怜的0.1%。如果看人均,美国人均捐款额是中国的7000多倍。
    数字后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显而易见,过高的门槛的确阻止了更多人释放自己的爱心。
    频繁的灾害使得中国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民间慈善热情高涨,从制度上松绑民间慈善组织,让慈善回归民间,已成摆在制度面前极为迫切的事情。当前需立即做的是,必须降低民间慈善机构成立的门槛,废除诸多繁杂而无用的审批程序。
    我们相信,如李连杰“壹基金”这样的遭遇会越来越少。毕竟,对于一个制度而言,阻止人们释放善意,即是在作恶。

评论集:拷问李连杰壹基金“生死门”
2010年09月15日07:41新京报社论我要评论(0)
字号:T|T
天津网:壹基金困境暴露了什么
李国惠 评论作者
“一加一加一等于几?”
    这个问题,恐怕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给出答案——三。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算术问题。
记得2007年“功夫皇帝”、同时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大使”李连杰,在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时,给出这样一个全新的算法: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大家就是一家人,每一个人每一个月拿出一块钱来,自己人帮自己人,一加一加一等于一,每个人每个月一块钱,大家是一家人。
    三年来,我们从零散的报道中得以知道,李连杰和他的壹基金理念不时活跃在大灾大难的第一线,及某些公益活动、影片的发布会现场。由于强大的明显效应与李连杰不遗余力的宣传,壹基金早已成为民间慈善的标杆。
    可就是这样一个慈善标杆,有这样一个巨星做招牌,却因为像其他民间慈善团体一样没有“合法身份”,而不得不面临着 “夭折”的风险,这也是12日晚上,李连杰做客央视《面对面》栏目时,首次对媒体倾诉困境。
    据央视报道,中国基金会分为公募和非公募两种。公募基金有权向公众募捐,而非公募基金无权向公众募捐。中国没有民办公募慈善基金会的先例。壹基金计划就是与中国红十字签订一个三年合约计划,它虽然暂时挂靠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下,可以向公众募款,但是没有独立的账户和公章,所以壹基金潜力巨大的手机平台的捐款,因为账户的不独立,而在操作上存在严重的不便。再加上三年合约即将期满,这个“没有身份证”的基金将何去何从尚未可知。
    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给壹基金指明了一个“方向”:要么继续打擦边球,要么把它升级为公募基金会。为什么给方向加了引号?因为邓主任自己也表示“在现行的法律法规里,要实现很难。”民间机构要成为具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业务主管部门,很多业务主管部门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和风险。因为主管部门会顾忌到它的“民间性”,怕出现政治上的风险,也怕万一出现贪污腐败,容易激起公愤。
    坦白说,虽然中国人自古就有乐善好施的传统,但是在眼下慈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慈善组织公信力匮乏的现实语境下,出现上述顾虑不难理解。
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倘说待到纯熟了才可以动手,那是虽是村妇也不至于这样蠢。她的孩子学走路,即使跌倒了,她决不至于叫孩子从此躺在床上,待到学会了走法再下地面来的。”
    民间慈善组织也同样如此,虽然我们的民间慈善事业尚存在着诸多问题,但这也如同小孩子学走路一样,总得迈出第一步,总得有人在背后扶持着、引导着,才能越走越好、越走越顺。
    在此不禁想到一个问题,李连杰和他的壹基金遭遇尴尬后,由于其社会影响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那么,其他诸如王连杰、张连杰等和他们那些没有名人光环笼罩的民间慈善力量,又会面临着怎样的处境呢?
    诚如中华慈善总会理事章立凡所言,良好的民间慈善需要有三个层面的土壤:法律、道德和文化。最近几年,我们共同见证了民间慈善力量的成长,既然他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那么,为了让其在以后的道路上更加专业化、制度化,就迫切需要完善我们已经滞后的慈善立法,同时也需要政府进行税收政策的扶持。惟其如此,民间慈善的困境才能得到有效缓解。
    欣闻湖南已提请审议《湖南省募捐条例(草案)》,如若通过,该条例不仅可以弥补当前募捐立法的不足,而且可以为国家立法提供实践经验。
希望如此。


长江日报:壹基金永远是一个特例?
李琼

    在国人心目中逐渐成为理想NGO的榜样和先锋的时候,壹基金的创立者、著名电影明星李连杰日前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采访时透露,该慈善计划目前正面临严重的危机,壹基金存在中断的可能。
    壹基金的生存危机,不是来源于善款的募集,而是来源于身份的合法性和生存的环境。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问题。因为在中国,只有公募基金有权向公众募捐,而非公募基金没有这样的权力。于是壹基金与中国红十字会签下三年合约,作为私募基金的壹基金挂靠在有公募资格的中国红十字会名下,借助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向社会公开募捐,做公募基金会的项目。媒体将这种模式称之为“国内首次尝试的一种公益模式”,但我们知道,这种模式与其说是创造性和尝试新的做法,不如说是无奈之下的变通或者屈服。
    按照李连杰的话说,壹基金是一个已经生了的孩子,但是没有身份证,身份和法律结构模糊,这在和他人的合作中会带来很多问题。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固然不能说壹基金就是中国最为理想的民间慈善组织模式,甚至不能说它是一种正常的模式。但是,从它的发展轨迹和命运为窗口,能够明显看到中国民间慈善发展困境。壹基金面临的发展危机也就是在说明,哪怕你能够以夹缝中求生存的方式突破起步时的藩篱,也无法正常地长大、长结实,进入良性的自我运转轨道。
    同中国其他的草根NGO相比,壹基金在中国算得上是一个特例。一方面,极具号召力的公众明星、公开透明的资金管理,严格的行事流程、高效运转的职业化团队,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慈善理念,为其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另一方面,它以民间与官方合作的探索者方式出现,被社会寄予民间慈善突破性发展的强烈期望。而如今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所代表的官方和民间的严格区分面前,这两者都显得极其脆弱,随时可能戛然而止。
    因此,在这个基础之上,壹基金无论中断与否,它都永远是一个特例。即便它的外表看起来已经与西方国家相对成熟运作相差无几,但骨子里更像是“网开一面”的特事特办,即便是它已经对中国的慈善环境有了非常现实主义的认知和行动,也无法完全打开民间公益组织独立成长的空间。因为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的制度环境实际上并没有因为壹基金的声名鹊起而有实质性的进步。只要它们还要被时时纳入官方轨道,成为官方组织的附属,民间公益组织生存和发展问题就不可能有技术化的解决方案,也没有中间道路可以走。
    我们并不是要否认官方公益组织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官方机构和民间组织,是慈善两种样式的生长,任何一个有意于慈善的公民都应当有选择的权利。它意味着,社会需要通过这样的选择,在捐赠者与公益机构之间建立一个有着良好信誉且便利的善款循环网络。如果没有这样的平台,民间能量的释放就永远是随机的、冲动的,既没有牢固的理念作支撑,也无法脱离现实的利益考量。近一段时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慈善晚宴在中国富豪群体中的别样遭遇,其实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千分一公益网 ( 粤ICP备15081700号-2 版权所有©东莞市鸿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4-5-7 05:44 , Processed in 0.1553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